【历史整理】中国近代史

b9yrgtMD.jpg (1037×458)
中国近代史
【原始文件】可见 https://github.com/urlib/98k/raw/master/EoTvnpV8.doc
专题五 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目标概览】
【学习导言】
17 世纪 40 年代, 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 在东方, 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建立起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在西方,英王与国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宣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 ,但那只是落日的余晖,很快地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40 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逼近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931 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展为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终于在 1945 8 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伟大胜利。 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点击双纲】
一、课程标准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考试说明
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学习建议】
1840 年以后, 进入近代的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 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中国重新获得独立。 我们不妨进入 “时空隧道”追溯这段历史,并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由于本单元内容涉及很多世界史知识,学习时需要注意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同时,将历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考察,探究为什么中国人民多次反侵略战争都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赢得了胜利。

【教材分讲整合】
第十九讲 两次鸦片战争
17 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继而, 它们为争夺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疯狂扩张。当列强挟坚船利炮叩关之时, 古老的中国却一派“歌舞升平”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统治者如何应对?鸦片战争带来了什么后果?
◆虎门销烟◆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向海外扩张。1759 年英国占领孟加拉, 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势力;1819 年,侵占新加坡,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要道,侵略步伐加快; 1824 年部分占领缅甸;1838 年侵入阿富汗。这样,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已经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
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王朝却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到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而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那时候,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18 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但受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改变原有的贸易格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绞尽脑汁。后来,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 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清雍正以后,历代皇帝都把禁烟作为国家政策,却屡禁不止。鸦片泛滥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逐渐丧失了外贸优势。1821---1840 年,平均每年外流白银 500 万两,造成政府的财政危机。鸦片走私导致吏治更加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鸦片吸食者越来越多,据估计,1835 年烟民已达到 200 万以上,几乎遍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一方面久食成瘾导致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严重损害了吸食者的身体健康,以致“奄奄若病夫”
鸦片肆虐所产生的巨大危害,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19 世纪 30 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绝鸦片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
有人主张“弛禁” ,把鸦片当成药材,课以重税;同时提倡国内自由种植鸦片,以分洋商之利。有人提出“重治吸食” ,令吸食者戒烟,过期不戒,平民处死,官吏治罪。他们觉得通过严刑峻法禁绝吸食,鸦片没有了市场,输入自然会停止。也有人从禁止“贩卖” “禁绝入口”等方面寻找解决之道。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求禁烟。在禁烟的强烈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史料回放】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 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 故杖徙已足蔽辜;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雷厉风行,多管齐下,迫使英、美商贩呈缴囤积的鸦片 110 多万千克。
1839 6 3 日, 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 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0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 就惩治林则徐。 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道光皇帝以“措置不当”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战争中清政府战和不定,数易主帅。尽管在战争中先后涌现出关天培等英勇抗敌的爱国将士,但清政府终因制度腐败、军备落后而战败。
在议和时,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 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当英军用洋炮洋枪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用大刀长矛,同敌人浴血战斗。将士们“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 ,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定海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盘踞最久的地区。1842 6 月,定海人民发出告白,激励民众“协力同心”杀敌,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定海。
1842 8 月, 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切断了清政府漕粮要道, 扬言架炮攻城。 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元里人民抗英◆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但是,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1841 5 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附近 103 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敌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把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英军。
5 31 日, 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 侵略者惊恐万分, 逼迫广州知府余保纯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 ,警告英军,若敢再来,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战火再燃◆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1854 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 18 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 ,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1856 10 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 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不久, 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 再起冲突。 1860 年,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 北京,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朝,博采江南名胜和西洋景观,素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园中藏有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是一座举世罕见的艺术宝库。
1860 10 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 “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本讲要旨】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二十讲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之后,新生的帝国主义又发动了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面对民族生存危局,各阶层民众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彻底摆脱苦难的答案。
◆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
1865 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 (注: 意为七城国, 即喀什噶尔、 莎车、 和田、 库车、 叶尔羌、 阿克苏和吐鲁番) 自立为 “汗”
1870 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
当时,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 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意图“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
为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 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今酒泉)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年底,清军攻克喀什噶尔,阿古柏残部逃人俄境。1878 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
【史料回放】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左宗棠
1880 年, 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 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 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 7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4 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狂傲地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 ,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189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朝鲜政府慌忙向清政府求援,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1894 7 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9 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894 9 月, 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 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海战开始时,12 艘日本军舰以“一”字竖阵拉开进攻架势, 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开战不久,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但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右翼总兵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将士们同仇敌忾,英勇奋战。 “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
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经远”舰也在受伤后冲向敌舰,在被敌鱼雷击中、船体开始下沉时,管带林永升还带领官兵继续准确地向敌舰开炮 “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目睹“定远”舰桅楼被毁,果断代替旗舰集队,与日舰继续战斗。 “定远”舰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该舰弹药库爆炸,日军死伤百余人, “松岛”号也丧失了作战能力。战事持续五个多小时,最后以日舰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终。
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致远舰中弹受伤。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知识链接】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 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 艘重伤
300
随后,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 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 4 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后来, 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
【知识链接】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影响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俄国于是纠集法国,德国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但日本向清政府勒索“赎辽费”白银 3000 万两,作为交换辽东半岛的条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人极其深重的危机。
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合德国、法国“干涉还辽”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此后数年,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1895 年, 清政府先后派胡熵棻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 后来, 这支新军成为晚清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申报》这样写道: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鸣锣罢市” ,发布檄文,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马关条约》签订后,割台的消息传至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表示: “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 ”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 “愿合众志成城” ,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各路义军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95 5 月,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 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 日军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 遗尸甚众, 溪水为之断流。 但是, 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10 月,台湾全部沦陷。
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 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他们在 5 个月的武装抗争中,与装备精良的数万日军浴血奋战,许多将士捐躯疆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 5 个月,打死打伤日军 3 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 50 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台湾保卫战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经历了反日武装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两个阶段。 反日武装斗争包括 7 年的反日游击战争(1895---1902)和 6 次有组织的武装起义(1907---1915 1920 年后,进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 在台湾岛内外成立的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等革命团体的号召下, 有组织、有纲领地发动起义,对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威胁更大。1931 年,进步团体被取缔,革命者遭逮捕,一些进步人士被迫离开台湾到大陆参加革命,但台湾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仍然前仆后继地展开,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史料回放】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896 4 17 日)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 1896 年春)
【本讲要旨】
●左宗棠收复新疆展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心。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嚣张气焰。

第二十一讲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自马关条约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如何反对外来侵略?中国又如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当时俄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于 1895 年冬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1897 11 月,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占领了胶州湾。 12 月, 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随后, 法、 英、 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划分 “势力范围”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知识链接】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势力范围、 租借地、 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 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 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 9 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使美国也能从中 “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 政策的实质, 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这一政策,由于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由此,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爱国与蒙昧:义和团反帝运动◆
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 中国人民挺身而出,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
义和团(注:1898 6 月,山东巡抚张汝梅最早在奏报中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 1899 10月以后,清政府公文中开始用义和团称谓。 )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
19 世纪末,在华教会势力迅速膨胀。一些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为非作歹。1887 年,山东冠县梨园屯的天主教民要拆掉当地的玉皇庙改建教堂,激起民愤,教会势力有所收敛。1898 年,清政府偏袒教会,拆庙复建教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人们纷纷组织和加入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清政府的恐慌, 清政府决心尽快扑灭义和团。 1899 年底,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任后, 血腥围剿义和团。 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 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6 月中旬,八国联军沿铁路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奋起阻击敌人。侵略军 4 天只前进了 60 公里,到达落垡、廊坊一带后又遭义和团围攻,6 月底才狼狈逃往天津。
八国联军进犯天津的同时,北京城里发生多起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的事件。义和团战士怒火万丈,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并发起猛烈进攻。 不久, 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就在义和团浴血奋战之时,慈禧太后迫于帝国主义的强大军事压力,决定出卖义和团,向帝国主义乞降,于是指使天津清军从背后攻击义和团。义和团两面受敌,被迫退出天津。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 6 月,帝国主义列强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 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进攻。8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慈禧太后当天清晨闻讯, 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途中, 她发布 “剿匪谕旨” ,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指令李鸿章和奕劻与侵略者“议和”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1901 9 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 亿两, 39 年还清, 本息合计 9.8 亿两, 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本讲要旨】
●“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

第二十二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5 8 15 12 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 “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政府, 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 这是日本天皇裕仁在宣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此刻,守候在收音机旁倾听的日军官兵几乎全部惊呆,没料到进行多年的战争,得到的却是无条件投降的下场。
在这同一时刻,坚持了八年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我们终于胜利了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反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
◆日本的逐步侵华◆
灭亡中国, 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1927 年, 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 “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史料回放】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 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 南洋等异服之民族, 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田中奏折》
1931 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趁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1931 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 1 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 3 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3 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蚕食,觊觎华北门户。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5 年, 日本帝国主义为分离和蚕食华北、 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 总称 “华北事变” 。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中国军民义愤填膺, 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活跃于东北各地的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6 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 1932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寸土不让,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1933 1 月, 日军进犯山海关。 东北军奋起还击, 安德馨率全营 300 官兵力战殉国。 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与装备先进的日军拼死肉搏,使喜峰口失而复得。5 月,日军越过长城各口,攻占多伦,察哈尔省危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爱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1935 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12 9 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就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后,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南下深人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1936 12 12 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向前来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 7 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人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7 年秋,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线, 即全面抗战路线。
8 13 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8 14 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宣布: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八一三事变后,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 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注: 1937 9 月,按照全国统一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朱德、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以后,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9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知识链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的抗日三项基本主张:
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
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从此,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 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11 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40 余万中国军队同 20 多万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 3 个月,打破了日本3 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0 月中旬,大规模日军增援上海,向吴淞口附近的蕴藻浜、京沪铁路北侧的大场地区猛攻。中国军队约 10 个团 3 万人,组成三路敢死队,对日军实施连续四昼夜的反击,敢死队官兵前仆后继,浴血拼杀,最后大部分战死,谱写出淞沪会战中最悲壮的一幕。
坚守在宝山县城的约五百名中国官兵,遭到日军三十余艘舰艇的炮击和大批飞机的轮番轰炸,城内一片火海。营长姚子青率领守城勇士,抱定“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决心,激战两昼夜,最后在巷战中全部壮烈牺牲。10 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副团长谢晋元率约八百名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二百多人。
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 5 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 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在抗日战争初、中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十几次大的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徐州会战中, 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使日军此后再也无力发动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敌强我弱,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但中国“以空间换时间” ,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1938 年春, 在徐州会战中,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 在山东台儿庄对日军进行堵截。 中国官兵奋战一个多月, 以损失 1.95 万人的代价, 消灭日军 1 万余人,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游击战。1937 9 月,八路军 115 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 1000 令人,击毁汽车 100 余辆,缴获步枪 1000 余支、机枪 20 余挺、火炮 1 门。取得了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为了持久抗战,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 1 月,八路军 115 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八路军 120 师和 129 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 冀鲁豫等根据地。 新四军建立了皖中、 淮南、 苏北等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军民英勇作战, 1939 年击毙日军 “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
【知识链接】华侨支援抗战
华侨支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爱国华侨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战。八年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仅认购的国债就有 10 多亿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 1---3 强) 。至 1940 10 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 217 架飞机,27 辆坦克,1 000 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4 万多粤籍华侨归国直接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在当地拿起武器抗击日军的侵略。世界各地的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罢工、拒运军火物资运动。华侨对抗战的支援, 为打败日本、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则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1937 8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史料回放】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937 9 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首府为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献县回族人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 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后来,这支部队改称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回民支队转战冀中平原、冀鲁豫根据地,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闻风丧胆。毛泽东曾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滔天的罪行◆
1937 12 月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奸、掠。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 30 万。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除中国方面的史料外,日本方面的《东史郎日记》 、德国方面的《拉贝日记》等史料都是明证。
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通过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日军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 “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 ,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知识链接】日军侵华期间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简表
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汉奸头目
“满洲国” 1932 3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 9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 3 南京 汪精卫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屠杀的手段极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
1941 年初的一个黎明, 一队日伪军把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团团围住, 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到村西一个大坑里,逼问八路军的去向。潘家峪人宁死不屈,拒不回答。丧心病狂的日军就用机枪、手榴弹进行残酷屠杀。在这次惨案中,全村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1938 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立细菌战基地,并扩编了 3000 多人的细菌战部队,代号“满洲第731 部队” 731 部队不仅生产鼠疫、 炭疽、 伤寒、 霍乱等病菌加害中国人民, 还用活人做试验。 1940---1945年,仅在哈尔滨平房地区就有 3000 多人被日军 731 部队在细菌实验室中杀害。
1937 年,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毒气战基地。从 1939 年下半年起,日军在中国广泛使用毒气。1941 2 8 日, 日军将山西定襄县上零村的 100 多名群众关进两间教室后, 把毒气放进教室, 致使 45 名村民中毒身亡。
◆抗战的胜利◆
同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的进攻。1940 5 月,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1940 年下半年,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 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 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1 12 8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9 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 1 月,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看到美国和英国与日本开战,蒋介石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 ,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蚕食”和“清乡” ,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我国军队还开辟国外战场。 1942 年初, 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英军一部被日军在缅甸包围。经过激战,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 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 5 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7 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促令日本投降。
8 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 8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 9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 25 日,台湾光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8 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 3500 万以上,直接损失达 1000 亿美元,间接损失达 5000 多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链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 9 1 1945 5 8 4 8 个月零 8
苏德战场 1941 6 22 1945 5 8 3 10 个月零 17
太平洋战场 1941 12 8 1945 9 2 3 8 个月零 26
中国战场 1931 9 18 1945 9 2 13 11 个月零 16
苏联对日作战 1945 8 9 1945 9 2 25
【本讲要旨】
●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 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 年, 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目标概览】
【学习导言】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的乐章。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它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发动了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的进步开启了大门。
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点击双纲】
一、课程标准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考试说明
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习建议】
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包括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么,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究竟有何联系与区别?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异同,从而发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体会缜密的历史思维的乐趣。

【教材分讲整合】
第二十三讲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1843 年,广东花县的秀才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未中举。回家后,他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的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从中受到启发。这本小册子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于是,洪秀全萌生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想法。 随后,他创立拜上帝教,以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乘有利时机, 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 “太平天国” ,最终却归于失败。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吏治极端腐败;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蝗灾(自然灾害) ,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特别是两广地区,反抗斗争更为激烈。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酝酿之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广西地瘠民穷,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洪秀全(1814---1864)出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 ,客家人。他本来是乡村塾师,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后来从基督教传教小册子中得到启发,自行施洗,信奉基督教,撤掉村塾中孔子的牌位,开始传教活动。
洪秀全先后撰文宣扬不拜祖先、邪神,只敬拜独一真神“皇上帝” ;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不应互相斗杀,要建立“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洪秀全在宗教旗帜下提出的平等、公有、互助等口号对东南地区广大贫困无告、流离失所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拜上帝会组织迅速壮大。
1851 1 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他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1852 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连战连捷。4 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进入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太平军迅速壮大。
起义爆发后,太平军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重要城市,浩浩荡荡,沿长江东下。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
1853 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3 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 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
接着,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 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至此,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 。最后,北伐军终因孤军深入而失败。
为屏蔽天京,太平军还挥师西征,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并在湖南大败湘军,在西征战场上取得辉煌胜利。与此同时,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威胁。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1853 年冬, 太平天国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 《天朝田亩制度》
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这一方案,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还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设女营、女官,后宫妃嫔也设立职务。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它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1859 年, 为振兴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 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实行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技术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 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洪仁玕在香港生活过,有机会接触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政新篇》中,他提出效法西方,兴建铁路、公路,仿制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
【史料回放】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 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 其他诸王及领导人都出征在外。 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 但是任何一项措施, 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 才能实行。 在其他人回来前,一切不能决定。
---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
◆天国兴衰◆
为对付日益强大的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发展起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 1856 年的严重内讧。
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期后,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
1856 8 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不料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洪秀全对他疑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负气带着 10 万精兵出走,继续抗清。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拆毁大批民房,修建豪华宫殿;生活奢侈, 妻妾成群。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 “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1856 9---11 月,诸王之间发生混战,两万余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太平天国军心涣散,士兵中流传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的歌谣。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天京事变之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太平军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士气重新高涨。洪秀全还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1858 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1860 年,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又攻破清军驻扎江南的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回苏州。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开始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多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864 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围攻之下,形势日益危急。
1863 年,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 6 月,洪秀全病逝。7 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 ,实际上是采取观望态度。1853 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1861 年,英国参赞巴夏礼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英国
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断然拒绝。这与清政府开门揖盗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照。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 14 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猪肚》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本讲要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但是,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第二十四讲 辛亥革命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
《辛丑条约》 签订后, 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 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 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
◆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894 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决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提出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共和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知识链接】预备立宪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立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05 年, 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并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这引起了立宪党人的极大不满,他们掀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却遭到压制。1911 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助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 ,并指斥立宪党人“欲借立宪倾陷朝廷” 。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 ,指出立宪“希望绝矣”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 ,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针锋相对地指出: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他还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03 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1905 年,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政治纲领) ,被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它受到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创立民国” ,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民主革命,但不敢放手发动广大群众。
“平均地权” ,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孙中山看到西方贫富不均的严重状况,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反映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但民生主义并不切实可行,只能是一种空想。
同盟会成立后,随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康有为、梁启超认为, “举国人民,其在法律上,本已平等,无别享特权者” ;民族革命是“无病而学呻” “不杀尽四万万人不止” 。革命党人则指出,清政府对人民“奴叱娼畜” “敲骨吸髓” ;革命只“仇一姓” “不仇一族” “不使少数人握我主权” 。梁启超认为,人民“未有国民之资格” ,只能“由开明专制以移于立宪” “拾级而上” 。革命党人则宣称,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 ,可以“一跃而为共和” “民生主义之实行,刻不容缓” “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固不可不革命” 。经过激烈的论战,更多的人开始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 4 月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著名(因死难烈士后被葬于黄花岗而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兴亲率 120 余名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敌我力量众寡悬殊,80 余人壮烈牺牲,起义失败。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由于革命党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起义不断遭受挫折。但是,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故谓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绝不信也。嗟呼, 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撼哉?---林觉民
然是役(黄花岗起义)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5 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起义一触即发。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 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10 10 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 日,占领武汉三镇。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湖北新军共有 15000 余人,参加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就有 5000 余人。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有个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但是,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子找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
◆民国的建立◆
1911 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1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五色旗,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为国旗。
1912 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权利。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 “老爷” 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史料回放】 (一)此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
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孙中山
(二)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
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林伯渠
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10 月,清政府任命“养疴”在家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而袁世凯借口“足疾未愈” ,不肯出山。迫于形势,清政府下“罪己诏” ,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经过谈判,南北双方达成协议: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革命党人让出政权。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
袁世凯不仅手握重兵,而且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树立了“保境安民”的形象,在清末新政中政绩卓著,这些都使他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试图干涉革命;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 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1912 2 12 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 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知识链接】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1915 年,袁世觊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 年, 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 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史料回放】 (一)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
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本讲要旨】
●资产阶级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十五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五四运动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 8 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随后,中国派出 50 万人,奔赴欧洲战场,担负起军事工程、战地工程及后方服务等繁重的战勤任务。那时候,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 ,抱有很大希望。
“公理战胜强权” 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望, 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 然而, 弱国无外交,欧美列强在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于是,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 1 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十一条” 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 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省内各主要城市辟为商埠。
二、承认日本在南满洲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地位。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未经公司同意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医院、寺院、学校等都有土地所有权;日本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等。
5 7 日,日本向中国政府下最后通牒。5 9 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商讨处理战败国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 英、 法、美、日、意五个强国操纵和会,重新瓜分世界。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会议,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中国代表团提出七项条件: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销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恢复关税自主权。后来, 中国代表团又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
中国代表顾维钧从山东的历史、文化入手,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 ”德国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不料,欧美列强却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这一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5 4 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 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不断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自 6 5 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浪潮,波及全国。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史料回放】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史料回放】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李大钊
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陈独秀说: “解放就是压制的反面, 也就是自由的别名。 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
1917 年, 俄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李大钊感慨系之,呼喊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史料回放】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民主革命纲领的确定◆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8 年开始,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马列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 8 月, 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将《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10 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昌、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建立,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1920 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年 3 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1921 7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由于受到法国巡捕的干扰,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 13 人,代表全国 50 余名党员。陈独秀与李大钊因故未能出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名单
地区代表姓名
上海
李汉俊
北京
张国焘 刘仁静
长沙
毛泽东 何叔衡
武汉
董必武 陈潭秋
济南
王尽美 邓恩铭
广州
陈公博
旅日
周佛海
陈独秀派遣
包惠僧
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中央局委员,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它的诞生,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22 年,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指出,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1921 8 月,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2 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这次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2 6 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1923 年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1924 1 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在国共两党推动下, 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反对帝国主义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1925 5 月, 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全国性的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派李立三、刘少奇领导这次反帝爱国运动。 与此相配合,共产党人苏兆征、邓中夏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史料回放】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大群众的党,以
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1925 年,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并很快编建国民革命军, 以革命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北洋军阀。
1926 7 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打击目标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1927 年初,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北伐军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
为了配合北伐战争, 1926 10 月到 1927 3 月, 上海工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胜利,起义工人占领了上海,革命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史料回放】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民运动等一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矛盾日益激化,革命阵营内部却隐藏着危机。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他们看中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 1927 4 12 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8 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与汪精卫任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7 15 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血洗武汉三镇。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不久,宁汉合流。
1927 4 12 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随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相继发生了反革命大屠杀。7 15 日,汪精卫公开举行“分共”会议,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完全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
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1927 7 月汉口会议上,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止了总书记的职务,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这次行动。30 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 8 1 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
1927 8 1 日, 周恩来、 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两万多起义军经过几小时战斗, 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准备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行北伐。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 陈毅率领, 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 8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最初武装斗争以夺取城市为目标,以后针对城市地区敌强我弱的现实,逐渐转变方针,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 9 月,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 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1930 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1928 年到 1930 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赣南闽西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和广西左右江根据地等。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 30 多万人。
◆万里长征◆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从 1930 10 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 “围剿” 毛泽东、 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 “围剿” 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3 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以 50 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那时候,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 “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 “围剿” ,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 10 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 1 月,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结束后, 政治局常委分工, 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 负总责任。 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米、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 1935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次年 10 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长征一结束, 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西安事变◆
1935 8 1 日,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 ,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 10 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民族危机的加深, 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1936 12 12 日, 张学良、 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下,应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2 25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本讲要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教材分讲整合】
第二十六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抗日战争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怎么样的春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事情清楚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当以民族利益为重,使自身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只有这样,各个阶级和政治派别才有自己的前途。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人士的共同认识。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于 7 17 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说: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仍想把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继续同华北日军进行谈判。国民政府外交部于 7 19 日向日本使馆提议, 中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 将部队撤回原地, 然后由外交途径解决。 这一提议遭到日本外务省的拒绝。
日军侵占北平、天津的行动,震动了全国,也使原来进行的谈判难以继续下去。日军进攻上海,更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在华利益。在全国要求抗战洪流的压力下,国民政府外交部于 8 14 日发表声明,宣称“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国共合作的实现, 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在 1937 11 月发表声明指出: “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地实现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 ……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 ”国民党内的李济深等领导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从一度反蒋抗日转到拥蒋抗日的立场。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表示拥护政府抗战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国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进一步投入抗日的洪流。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踊跃购买救国公债, 为前线捐赠钱物,积极组织厂商内迁。在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它的分支机构遍及东南亚各国。欧美等洲的华侨纷纷建立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筹集现款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这样就使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它面对的是原来没有预计到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路线与《论持久战》◆
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日的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形成两条截然不同的对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
国民党从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致损害它们的统治地位,并且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继续它们的统治,因而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是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并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根本改革,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反对抗日战争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国民党于 1938 3 29 日至 4 1 日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 ,在抗日方面表现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对发展民众运动加了不少限制。
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指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是在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因而必须在全国进行必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地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1937 8 22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两条路线,两个前途。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必将得到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采取片面抗战路线,就不能取得抗战胜利,而可能得到一个日本占领中国的前途。
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相继发表文章,根据抗战开始后的实践经验,向党内外广泛宣传持久战的方针。
“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在国民党营垒中,有人说 “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 ;也有人说: “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 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 ”在南京丢失前,蒋介石曾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他赶快出兵。在共产党内,一些人又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二百万正规军就可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以为靠正规战就能速胜,游击战无助于取得胜利。从卢沟桥事变到 1938 5 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 “速胜论”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争的过程究
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
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 1938 5 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香:葑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   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第二,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第三,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 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第四,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
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 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 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 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 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
其中, 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 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 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 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 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 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令;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舔斤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当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还不甚明了的时候 《论持久战》在人们面前那样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篇论文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日本侵略军逐渐将它的主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力量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责任。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八路军在华北依靠广大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坚持山地游击战争; 军民还一起破坏铁路、公路交通,利用道沟,在广阔的平原上发展平原游击战争。部队同群众结合,分散到各地摸清日军行动规律,集中优势兵力,出敌不意地进行伏击歼灭战,取胜后迅速转移,再寻战机,不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1939 11 月上旬,晋察冀部队在第一二○师的配合下,进行伏击,歼灭日伪军九百余人,打死日本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山西新军在战斗中发展到五万人。
为了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在 1939 2 月到皖南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此后,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也有较大的发展。1940 5 月,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一部一万二千人南下,同新四军一起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1940 11 月,为了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成立华中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
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未到江北前,由陈毅代总指挥。
在华南, 1938 年广州失陷后, 中共广东党组织积极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 创建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长期战斗在海南岛的红军游击队,也开展抗日游击战,后来发展为琼崖纵队。
1938 年冬到 1940 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敌后游击战争, 通过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 积小胜为大胜, 逐步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使人民抗日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到 1940 年底,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由五万多人发展到五十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十六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 ,加上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拥有一亿人口,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不仅需要根据地的扩大,更重要的还在于根据地的巩固。因此,中国共产党斗十分重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抗日根据地的迎设中,首先是政权建设。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起了示范作用。1939 1 月中旬至 2月初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首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选出边区政府委员,由林伯渠为主席。这个《施政纲领》是十分重要的文件,事实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实行的基本政策。
此后,中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指示,阐明党关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策: (一)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 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二)实行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 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三)共产党在政府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优势,是靠政策的正确、党员的模范作用和人民的拥护来实现的。 (四)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一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五)政权的施政方针是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 晋察冀边区在 1940 8 月公布 《施政纲领》 并于同年秋在全边区进行普选。
其他抗日根据地也陆续建立“三三制”政权。基层政权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基层政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农民抗战。抗日战争的主体,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
在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已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为了发动农民群众并适当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同时也适当地保证佃权。执行这个政策,虽不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仍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从 1939 年冬起,各根据地相继开始实行减租减息。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 (即把原租额减少 25%) ;减息的办法是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即 1/10 ,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此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经过减租减息,
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也有了发展。
抗日根据地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建设。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力广泛地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战争。根据地政府组织知识分子发展国民教育, 克服物资匮乏、 人民贫困、 敌人不断干扰的困难, 因陋就简地创办中、小学校和开展社会教育,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创办一些干部学校,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培养大量骨干力量。中共中央还很重视在根据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1940 2 月,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8 月,创办自然科学院,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阵地。
通过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同根据地人民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更加信任党, 信任人民军队, 这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直到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根据地建设,党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以后建设新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相持阶段连续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
◆中共七大◆
1945 4 23 日至 6 1 1 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上距 1928 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已十七年,它负有总结以往革命经验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论党》 ,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任弼时、陈云等在会上发了言。七大举行时,共产国际解散已两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有利于彻底破除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利于根据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七大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二十四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七大指出,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七大再次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 并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应该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纲领作了详尽的说明。鉴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卖国、内战、独裁的政策,七大要求全党在争取建立联合政府的同时,还必须有另外一方面的准备,即警惕内战,准备应付内战。如果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就用革命的战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第二,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七大充分发扬民主,在讨论大会的报告和发言中,许多代表畅所欲言,对过去党内的错误,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许多同志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犯错误的同志开展批评,犯过错误的大多数同志也进行了自我批评。经过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全党在七大纲领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团结。
七大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部分是处在农村中,党员的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但是,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并不能决定党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使党的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的根本保证。
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七大特别强调,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反对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的错误倾向。党内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的严格的集中制与广泛的民主制结合起来,把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执行和全党在斗争中行动一致。
第三,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七大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八路军、新四军完成了 1945 年对日军的夏季攻势作战,对日军占领的点线的包围越来越紧,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在行动上取得主动地位,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5 7 26 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8 8 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苏军对日作战,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缩短了对日战争的时间。中国抗日战争随即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这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而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包围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 8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根据延安总部的指示和命令,各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
8 14 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15 日,日本天皇裕仁向
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16 日,日军大本营在下达“停止战斗行为”的命令同时,又命令日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自卫可以采取战斗行为” 。由于日军宣布投降又不放下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反攻作战仍继续进行。 8 11 日起的全面反攻作战中, 八路军、 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共解放县以上城市一百五十座。
9 2 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在华日军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胜利结束。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据统计, 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二千一百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一千亿美元(其中财产损失约六百亿美元)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向例,洗雪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起的转折点, 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各族人民因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中国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所以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同盟国家的支援,这些支援对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是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以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军力(主要是陆军的大部分兵力) ,这对于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起了战略配合的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以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大量侵华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消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一万四千余人,其中日军五十二万七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六十九万四千余支, 各种炮一千八百余门。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作出极大牺牲, 指战员伤亡六十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更是牺牲巨大,伤亡达六百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七十一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一百二十余万人。敌后军民以高度的献身精神坚持奋斗,消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逐渐转变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并实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抗日战争也引起中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大变化。 这次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继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党把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坚持为维护全国团结抗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大多数中国人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对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大力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许多人,通过抗日战争,明显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同党建立起友谊。八年抗战中,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虽然只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认真贯彻而被国民党所拒绝,但它已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一部分地主买办阶级,以不同形式,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的作用。抗战结束时,在全国人民中,谁都承认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国内的两大政治力量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抗日战争前相比已经大大增加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达到了成熟。中国共产党到这时已能比较完全地掌握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规律,已能纯熟而恰当地处理中国革命中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有过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 1927 年和 1934年两次失败的教训。两次失败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幼稚,还有弱点,也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关。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起过积极作用,但共产国际的许多原则指示,常常脱离中国国情,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证明, 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中国人自己才能真正认识, 不是别人所能认识的。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摆脱种种旧的、不适当的公式,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不依赖别的国家或国际指导中心的发号施令,因而能够独立地科学地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的国情,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保证党的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历史证明:即使在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党去正确地掌握这个机遇,还是不可能实现预定的革命目标的。 由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于中国的实际,从而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战的爆发◆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围绕着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中国面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的两种命运。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方针。
国民党同意召开国民大会, 还政于民, 但提出实现宪政要有先决条件: 国民政府的 “法统” 不致紊乱,“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再政治民主化。由于国民党处于执政地位,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国民党大权独揽的旧体制。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 “七大” 确立的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成立联合政府” 的方针,并提出新时期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 “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为争取和平,1945 8 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 10 10 日签署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在列入“双十协定”的 12 个问题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只是陈述了国共双方的意见。谈判中争论最多的是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党坚持“军令政令统一” ,要求中国共产党先交出军队,解散解放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则要求国民党先实现政治民主化,并承认解放区政权。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根据“双十协定” ,中国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于 1946 1 10 日在重庆举行。
会议围绕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国民大会、军事问题、宪法草案等 5 个问题进行讨论,再一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和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的和平建国的途径。
政治协商会议结束后, 国民党继续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的方针, 先后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惨案,暗杀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破坏政协决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和平作了积极的努力, 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支持。 但国民党执意破坏政协决议,加紧内战部署,全面内战一触即发。
1946 6 月底, 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经过 8 个月的作战,解放军共歼敌 71 万余人。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了一些城市,但付出了巨大代价。至 1947 2 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得不停止。
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改变策略,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1946---1948 年, 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 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 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1947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史料回放】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948 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 9 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诚,长春解放。11 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接着,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 人民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
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 1949 1 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迅速人关,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他们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切断了敌军西逃南窜的去路。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 1 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北平 200 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 1949 2 3 日, 人民解放军举行庄严威武的入城仪式, 人民解放军军容整齐, 步伐矫健,经前门大街进入北平市区。北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欢庆古都北平的新生。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 1949 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但为迅速结束战争, 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1949 1 21 日,蒋介石被迫宣告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国共双方恢复和谈。4 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和谈破裂。
4 21 日, 毛泽东主席、 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 千帆竞发,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1949 3 5 日至 13 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举行。
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报告对革命胜利后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作了估计,及时警告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进军大西北和大西南,解放了除台湾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
1949 10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知识链接】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毛泽东在 1940 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实行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本讲要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并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和民主爱国人士。
1946 6 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 6 月开始战略反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专题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目标概览】
【学习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 瓦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面临 “千古未有的变局” ,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出现新的成分。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 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出现。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 20 世纪初, “设厂自救”和“实业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在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中,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 “短暂的春天” ,此后不久,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春天”很快过去。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又有了短暂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大量的民族工商企业破产倒闭。
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 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点击双纲】
一、课程标准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试说明
近代中国---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建议】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在学习中,同学们应首先理清线索,掌握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发展的阶段性,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
在学习中,要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并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认识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然遭受到各种压迫。但毕竟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新的经济成分对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习本专题,还要注意掌握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要注意揣摩、领会这种研究方法的要领,以便将来能够加以运用。近代经济史的内容与今天的生活比较贴近,学习时,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

【教材分讲整合】
第二十七讲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挟列强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中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由此改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社会经济稳固的基础。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村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急剧地增加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中国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业、榨油业、制糖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部门遭到了沉重打击。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另一方面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欧美各国在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 1844 年, 茶叶的出口量达到 53 万担, 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 13 万担, 此后出口量持续上升。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五口通商后, 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他们除经营商业贸易外, 还通过获取大量佣金、回扣,聚敛起巨额财富;随后又进一步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凭借着对西方的了解,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发挥着较大影响。
◆洋务三十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他们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 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由于财力不足,1861 年,曾国藩(1811---1872)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1862 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865 年, 李鸿章
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官办”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货币等实行专营专卖。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已与传统官办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一,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第二,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也就是按工人技术程度高低和劳动量大小付给报酬;第三,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这些企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每支步枪的制造成本高达白银 17.4 两,而同期的外国产品成本仅有10 两。 厂里虽有 2415 人, 每天却只能造 5 支枪, 全年也不过造 1500 多支, 平均每人每年造枪还不到 1 支。
主管官僚对军械制造一窍不通,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在洋人手中。设立无烟火药厂时,高薪聘请洋匠沙理温主持,可是经年造不出火药。后来,还是工艺学堂的化学教师王世绶和工人们苦心钻研,才研制成功。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寓强于富”即“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881 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在此之前, 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 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 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 ”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尽管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 “求富”的目的,但是,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他说: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蹑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本讲要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专题八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目标概览】
【学习导言】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 100 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 “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林则徐、 魏源等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们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却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1895 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使得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1898 年,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虽然没有成功,但思想解放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自强之路虽多坎坷崎岖,但每一次努力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嬗变更新、严复的《天演论》影响了几代人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警句激励着人们变法图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导中国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实现了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在改良和革命的争论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随即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用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吹响了向封建传统进攻的号角,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如同潮水般涌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脱颖而出,指引着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点击双纲】
一、课程标准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考试说明
现代中国---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建议】
本专题讨论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同学们在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时,一定要紧扣这个主题。近代中国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这些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时候应注意时代性和阶段性,切忌片面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学习本单元内容, 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还要联系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政治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影响。注意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壮大的过程。

【教材分讲整合】
第二十九讲 西学东渐
【此处的“渐”字为一声,望大家注意】
鸦片战争之后,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日益尖锐。读书人大多埋头在经书中寻章摘句,远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 “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清朝长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俱为蛮夷。 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 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 “岛夷” 对岛夷的情况却一无所知。 直到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皇帝和满朝文武还不知 “英国在中国之何方” ,“俄罗斯是否(与中国)接壤”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对当时官僚士大夫懵然不知“夷情”感到十分痛心,开始注意了解、 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为了解对手,他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土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 又命人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恪国律例》 。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些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直隶总督琦善讽刺林则徐购求 “官员向不过问”的“夷书” ,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 “无理!可恶! “一派胡言”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他受林则徐的委托, 《四洲志》 的基础上广泛参考其他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 ,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 ,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
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史料回放】
(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在新形势的影响下,鸦片战争以后,还出版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和中国史地的书籍。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姚莹在对中国西南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成了《康輶纪行》一书,其中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 为抵御外侮、 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 学习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体用之争◆
19 世纪 60--90 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他们认为当时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 ,仅仅依靠“祖宗之法”以自立,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 ,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 “求富” 。最早表达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指导思想的是名士冯桂芬。 1861 年, 他在 《校邠庐抗议》 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知识链接】 “中学”与“西学”
“中学”意为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纲常名教, “西学”则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 “师事夷人”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顽固派视西方国家为“犬羊之国” “夷族蛮邦” ,视西学为“异端邪说” ,西方的“技艺”不过是败坏人心的“奇技淫巧” 。他们不但反对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还强烈反对修筑铁路、开矿山、兴电报、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 ,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们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是抱残守缺、 “愚昧误国之举” ,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他们中有的人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王韬、 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社会上逐渐形成“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风气。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王韬(1828---1897 ,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他曾经到英国游历,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 ,后任职于被誉为近代“三个输入西洋学术机构”之一的上海格致书院。他认为“商富即国富” ,主张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兴办工矿交通事业。
郑观应(1842---1921 ,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曾任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的总办,与洋务派关系密切,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史料回放】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建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 “上下同心” ,洋务派热衷于造船、制器是“仅袭其皮毛” ,无论怎样“竭蹶步趋” ,也不可能救亡图强。他们中间的一些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这些新思想后来被人们称做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 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但毕竟冲击了传统 “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新思潮◆
19 世纪 90 年代,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1879 年和 1882年, 他先后到过香港和上海, 感受了近代都市文明, 其间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 产生了变法的思想。
康有为当时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他撰写《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 舜、 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样,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也是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他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他还强调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
粱启超的文章“饱带情感,流利畅达” ,使他名重一时, “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梁启超的文章立论新颖,文字通俗流畅而又犀利,感情色彩丰富,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他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严复在留学英国期间积累了深厚的西学修养,1898 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进化论)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他坚信,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弱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实行变法维新,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增强了仁
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梁启超及其所撰《变法通议》 、谭嗣同及其所著《仁学》 、严复及其编译的《天演论》 ,都有独到的贡献和建树,在维新思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围绕着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人,奉光绪帝的命令,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 询问有关变法事项。 顽固派重臣荣禄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回答: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今天祖宗之地都保不住了,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 ?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几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荣禄被驳得哑口无言。
1898 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 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维新派创办了近代报刊,组成了新式社团,积极提倡西学,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走向共和◆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1894 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 ,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 “建立民国” ,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民主共和国方案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极力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主共和”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维新改良。从 1905 年到1907 年,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三个内容进行: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论战实质是围绕着三民主义而展开的。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这次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也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1912 1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本讲要旨】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第三十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 2000 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敬告青年◆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但是,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
制。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阵营猖狂反扑,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1913 年,袁世凯发布命令,大肆推行尊孔复古,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1914 9 月,袁世凯还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 12 月,袁世凯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在袁世凯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以陈独秀为忙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听任陈腐的君主专制思想泛滥,将导致 “人格丧失,异议杜绝” ,使“民德、民志、民气”扫地以尽。要防止君主复辟,真正走向共和,就必须对旧思想、旧文化展开猛烈批判。
1915 9 月,陈独秀(1879---1942)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 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李大钊(1889--1927 、胡适(1891---1962 钱玄同(1887---1939 、鲁迅(1881---1936 、刘半农(1891---1934)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之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 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 “文学革命”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他们说: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它的发行量由创刊时的千余册猛增至 15000 多册。
【史料回放】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 “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陈独秀《敬告青年》
《新青年》 的带动下, 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德先生”与“赛先生”◆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 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史料回放】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 democracy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褥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李大钊发表《民彝与政治》一文,指出: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新文化人士认为科学与民主同等重要,必须以科学来反对迷信,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有智识的国民。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随着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史料回放】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敢是“科学’
---胡适《 〈科学与人生观〉序》
◆“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 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史料回放】
(一) 余之抨击孔子, 非抨击孔子之本身, 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
(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 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例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干之道。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打倒孔家店” 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鲁迅借“狂人”之口揭露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宇: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还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观根本对立。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 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 有的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 (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阴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胡适与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知识链接】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八事
一、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要废骈,诗要废律;六、不作不合文法的丈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宇俗语。
◆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下层民众,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1919 3 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1894---1933)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 为宗旨。 讲演团讲演的题目主要有: “平民教育之意义” “如何求幸福” “赌博之害” 、“改良家庭” “戒烟” “交友之益” “念书的利益” “家庭与社会” “利己与利他”等。这些讲题具有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还包含一定的民主思想,易于被广大平民接受。
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这些白话文作品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内容;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
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 “自由成幸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 贵质朴而不讲雕琢, 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从刘半农的 《相隔一层纸》 胡适的 《孔丘》 ,可以一窥白话诗的风格。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传人中国,形形色色的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学说,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 ,以创造适合于 20 世纪国际潮流的“少年中国”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 1919 1 月出版的《新潮》 《国民》等。青年学生所组建的
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1920 年, 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20 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 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 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此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当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俄国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1918 7 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 指出了这一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 11 月,李大钊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 20 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他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最后,他信心十足地宣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 5 月,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新思潮的竞起◆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许多刊物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好感。
有些刊物差不多每一期都有一篇或几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都缺乏科学的了解,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所宣传的社会主义,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运动后进人中国。
【知识链接】基尔特
英文单词“guild”的音译,是行会的意思。基尔特社会主义是 20 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兴起的改良主义思潮。
在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中,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潮。20 世纪初,经过留学日本和法国的学生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进人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 五四时期, 无政府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京、 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也出现过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组织和刊物。
新村主义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前就传人中国,在当时影响较小。五四运动后,在日本的新村参观过的一些留学生在国内积极地宣传新村主义,极力赞扬新村里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新生活, 并迅速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组织新村的各种设想也随之而来。
【史料回放】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 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 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 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
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瞿秋白: 《饿乡纪程》
在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有人又在中国发起了著名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他们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打破“劳力”与“劳心”的差别,实现社会的改造。1919 12 月,他们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的“工读互助团” ,开始了他们的实践,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五四时期, 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中国兴起。 其中, 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
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它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胡适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由梁启超等人传人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时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 也是各种思潮争鸣的时期。 在与其他各种思潮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1919 年,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一文,主张对社会的改造应该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命。他极力呼吁人们多研究具体的问题,不要空谈各种各样的主义。针对胡适的观点,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李大钊指出,问题和主义其实不能分离,只有有了共同认可的主义,才能掀起一个社会上多数人参加的共同的运动;取得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希望。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1920 年初,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因为经济上人不敷出而陷入困境,再加上经常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 很多人宣布退出工读互助团,风行一时的工读互助团实践以失败告终。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是很难行得通的。于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些组织的任务, 就是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 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经常举行演讲,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表面上承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却又主张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实业,否认中国有工人阶级,更反对成立无产阶级的政党。针对他们的言论,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中国的实业不发达是事实,但用什么办法来发展实业,需要认真选择。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的道路已经不可行了,只有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行得通。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本讲要旨】
●《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科学与民主。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评论

发表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将博客部署到星际文件系统(IPFS)

一场CF的台前幕后(下)

Excerpts from「the SCP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