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历史整理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
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震惊世界,他维护了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1842。规模:英军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最终目的)。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4鸦片导致(1)白银外流,国库空虚(2)银价上涨(3)腐蚀政府政权(4)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降低军队战斗力。 5、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船坚炮利。主观:清政府腐朽落后。根本: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6、《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带来的危害:(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的完整和主权)。(2)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3)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破坏了贸易和关税主权)。(4)协定关税(破坏了贸易和关税主权)。 7、《南京条约》的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课
1、时间:1856-1860。规模:英法联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中国与外国签订了哪些条约?中英、法、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第三课
1、背景:国际: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材料,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国内:政府的腐朽软弱逐渐暴露;国力日趋衰落;边疆烽烟四起。
2、收复新疆成功的原因:维护国家主权是正义行为;左宗棠的精心策划;战略的正确;军队战斗力强;各族人民的支持等。
3、收复新疆的意义: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把新疆各族人民从侵略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维护了民族尊严,振奋了民族精神。
第四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朝鲜爆发民众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 镇压。 2、日本敢于向中国发起挑战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3、黄海大战中国战败的原因:(1)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2)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4、《马关条约》的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5)日在华生产的产品免收内地税 5、《马关条约》的影响:西方列强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第五课
1、时间:1900年6月。规模:英、法、俄、德、日、意、奥、美。 2、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
3、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4、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5、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1)清政府向各国的赔款,分39年还清,加上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亿两白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
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3)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参加任何反帝活动(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4、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驻兵(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主权) 6、《辛丑条约》的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六课
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2、 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与“求富”。背景:开明
的官员。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3、 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曾国潘设
立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
4、 意义: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它在客观上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炮火中失败。 5、 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己兴办的一条铁路。李鸿章在
天津主持设立电报总局。
第七课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洋务运动的教训,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2、戊戌变法的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公车上书的意义: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却轰动全国。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4、严复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通过大量宣传和介绍“西学”理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5、光绪皇帝颁布的“定国是诏”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内容有:(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政治方面)。(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经济方面)。(3)办新式学堂,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报刊,开放言论。(文化教育方面)。(4)训练新式军队(军事方面)。 6、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而失败,因此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第八课
1、 辛亥革命的性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2、 辛亥革命的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
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 同盟会成立的作用:是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
导核心,标志着民主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4、 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对应关系:驱除鞑虏(民族),
恢复中华(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5、 中国同盟会性质: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
思想。
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在这之后,各
省纷纷独立,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
8、 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
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时间+1911=公元时间)。意义: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革命的脚步从此不断向前。 9、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
主革命并没有真正实行。胜利的原因:结束了封建帝制,推翻了清王朝。
第九课
1、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积极: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
放运动,冲击了封建的道德文化,是一条救国救命的新出路。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或否定。
2、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 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并未真正实行,袁世凯
专制独裁为知识分子所不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4、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介绍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5、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
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新世纪的曙光》赞颂十月革命。
第十课
1、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
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裁。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的宣告终结。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3、 办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高潮,申报是当时最著
名的报纸,它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因此被人们喻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第十一课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洋务运动到清
朝末期出现萌芽(2)辛亥革命成功促进了发展(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4)一战后陷入萧条(5)抗战后仍未很好恢复 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1)发展进程艰难曲折
(2)发展进程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3)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3、 创业的先声出现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经
济掠夺愈演愈烈。目的:为挽救民族危亡,并与列强争夺国家的经济控制权和利益。作用:中国民族工业的先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代表人物:张謇。
4、 商务印书馆的地位:我国近代印刷出版业中历史最
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5、 京张铁路的地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
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成为我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奇迹。修建者:詹天佑。
第十二课
1、 发布剪辫令,改称呼,穿礼服 2、
照相术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后传入中国。
电影于1895年在巴黎诞生,次年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四课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外交失败。 2、
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 3、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4、 经过:两个阶段:6月5日前(学生阶级)6月5日
后(工人阶级)
5、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6、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内部:(1)工人阶级队伍
壮大(阶级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3)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7、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浙江。中共“一大”内容:名称、目标、任务、领导机构
8、 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十五课
1、 北伐战争爆发的前提: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1924
年1月→1927年7月)任务:打倒列强,驱除军阀 2、 两党合作的原因:(1)共产党方面:领导工人运动
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够的,应该汇聚一切革命力量进行国民革命。(2)国民党方面:历经挫折的孙中山深感依靠军阀无法实现真正的革命,他苦苦寻求新的革命出路。(3)共产国际的帮助
3、 党内合作的影响:标志着两党合作的正式形成。
4、 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的目标,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 黄埔军校的建立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6、 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
教学原则:实行政治课程和军事课程并重的原则。 7、 黄埔军校的历史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8、 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两党合作(主要)、官兵英勇
作战、工农运动支持、方针的正确。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地点:南京。时
间:4月18日 10、 两次政变:4月12日蒋介石发动的4•12政变
和汪精卫发动的7•15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11、 为什么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12、 为什么国民大革命会失败?
(1)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代,缺乏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观)(2)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反变革命,反动敌人强大。(客观)
失败的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第十六课
1、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党实行“斩尽杀绝”的恐怖政
策。结果:占领了南昌城,但南下广东途中损失惨重。
2、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
始,是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3、 为什么能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
(1)这条路符合中国的国情(2)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3)大革命时期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4)排除了共产国际的错误干扰,中共能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4、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
(1)领导工人罢工及进攻大城市的失败,证明“走别人的路”是行不通的。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城市中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敌人力量的强大。农村则相反,在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的选择。(3)农村群众基础较好反动统治力量薄弱,有利于壮大和发展革命力量。 5、井冈山会师的力量:南昌起义余部、湘南农民军、秋收起义部队。成果:中国工农第四军成立。
第十七课
1、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实质)“左倾”的错误:脱离实际,冒险激进。“右倾”的错误:守旧思想,保守落后。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出发时间:1934年10月。结束时间:1935年10月 3、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内容:纠正中央主要负责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义: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4、长征的著名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 5、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宁会师
6、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7、长征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十八课
1、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形势变化。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深陷经济危机。中国:国共内战为其提供有利时机。史实: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进攻东北军,炮轰沈阳城。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政策。影响:日军占领东三省,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1935年签订《何梅协定》,日本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发动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3、西安事变以后中国时局变化。西安事变发动的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目的:逼蒋抗日。中共的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结果: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
4、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第十九课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的影响: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军民全面性抗战的开始。我方情况:第二十九军奋起反抗。日方借口: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时间:1937年7月7日。
2、共赴国难的背景:中日民族矛盾加剧,国共正式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意义: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3、经过:(1)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2)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3)国共两谈判达成协议(4)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4、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第二十课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对南京手无寸铁的平民实行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达三十万以上,手段有:集体枪杀、砍头、活埋、焚烧。暴露了法西斯的本质,坚定了抗战信心。这是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春。背景:日本为打通南北之间的战略联系,大举进攻华东战略要地。影响: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巨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利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指挥:李宗仁。
3、百团大战的时间:1940年8月。背景:日军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并疯狂扫荡。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目的:打破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结果:胜利。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指挥:彭德怀。
第二十一课
1、聂耳的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不朽之歌。
;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成为抗战时期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 2、徐悲鸿把生前创作的作品捐给了新中国,代表作有《徯我后》、《愚公移山》 3、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中国制碱化学工业开始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十二课
1、中共七大召开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背景:(1)国外: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2)国内:中共中央领导根据地度过了艰难岁月。 2、内容:(1)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3)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4)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意义:(1)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2)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3)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4、毛泽东思想:(1)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加快日本投降的因素有哪些?
(1)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2)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2)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对日宣战,并派大军进入中国东北,向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4)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
6、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的时间:8月15日。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
7、9月3日被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8、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意义:(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2)洗刷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中华民族有衰败到重新阵型的转折点。
9、台湾光复的时间:1945年10月25日,分离时间:50年。抗战的胜利使台湾光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