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常识整理
【原始文件】可见 https://github.com/urlib/9d3/raw/master/1y0hu3sr.doc
文综备考历史常识重要知识点及练习题整理
一、古人称谓
1、姓氏来源(已考) (2009年全国文综卷I,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题干的意思: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北郭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而对于司马、司徒等字词则属于古代的官职,所以这些姓氏是以官职为氏。故本题选择A项。
(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那么,如题干所示: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氏于谥,如文武、成宣等字,表示以谥号为氏;而对于王、侯、公孙等字词都属于对有功之臣所封的爵位名称,所以这些姓氏是以爵位为氏。故本题选择C项。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姬、姜、姒、姚等。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其它来源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已考)
(07年全国文综)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例:《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3、年龄称谓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从心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例:下面年龄称谓中表示岁数最小的是:( )
A 、豆蔻 B 、束发 C 、及芨 D、垂髫
4、兄弟排行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
6、雅称、尊称、婉称、谦称
【雅称】一种美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尊称】也叫敬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他家房居称“尊府”。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古代帝王自称“孤、寡”。古代官吏自称“下官”。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等; 自家父母为“家父、家母”。
例1: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 )
A、椿萱 B、萱堂 C、泰山、泰水 D、巾帼
例2: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以下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①天子 ②孤 ③圣上 ④殿下 ⑤陛下 ⑥圣驾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二、记时方法
1、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西汉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例:钟鼓除了作为乐器,在古时也用来指时间。“鼓”是指 A .黑夜 B .白天
2、纪年法 (1)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材料中的“乾隆二十二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
A、帝王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公元纪年
(2)干支纪年(已考)
例1:(2008年宁夏卷)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例2:(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
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生肖
|
子鼠
|
丑牛
|
寅虎
|
卯兔
|
辰龙
|
巳蛇
|
午马
|
未羊
|
申猴
|
酉鸡
|
戌狗
|
亥猪
|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4
|
5
|
6
|
7
|
8
|
9
|
0
|
1
|
2
|
3
|
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0
|
1
|
2
|
3
|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例3:1900年庚子失败后,清政府实行新政,教育制度也发生一些变化,期间,清政府通过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按推算“癸卯学制”通过是在(
)
A.公元1902年
B.公元1904年 C.公元1906年 D.公元1908
解析:根据推算是农历1903年,实际是公历1904年1月。
例4: 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
A.己丑年
B.己未年 C.戊戌年 D.戊午年
解析: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1958年前的60年是189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是戊戌年。故选:C
例5、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3)生肖纪年法(参见上表)
例:“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解析: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并重的产物。猪是农耕文化下的主要家畜,鼠则是人们追求智慧的象征。故选:B
(4)国号纪年法
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计算方法:民国△年为公元1911+△。
如民国二十年为公元(1911+20=)1931年
(5)公元纪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世纪: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年代: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
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
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例: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3、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时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例1: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解析: 北宋科学家沈括(代表作《梦溪笔谈》)提倡改革历日制度,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沈括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故选:C
例2:“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解析: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②③说法错误。故选:C
例3: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地理环境 C.地质特点
D.生产经验
四、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1)春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例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
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故选 B
例2: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的岁首。中国古代历法最早把正月作为岁首是( )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例3: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
( )
A、元旦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
例4: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解析:①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④与新中国成立有关。故选:B
(2)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称。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5)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
例1: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
A、纪念庆贺节日 B、宗教祭祀节日
C、岁时农事节日 D、西方传统节日
例2: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解析:认真分析清明节扫墓习俗,可得出正确答案D。
(7)端午 例: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解析: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知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等,但不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故选:A
(8)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例:乞巧节”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 )
A、对月穿针 B、月下采摘
C、烙巧果子 D、包吉祥饺
解析:认真分析题干“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结合所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
(9)中秋 例1:《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引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根据北宋都城东京和夜市繁华等知识可判断材料情景为宋朝。故选:C
例2: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注:“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解析: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选项所列四个时期,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也比较贫乏。
故选:A
(10)重阳 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
A.祈祷姻缘美满 B.祭祀先祖先人
C.祝愿健康长寿 D.期盼合家团圆
解析:九在0至九这十个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寓意。从材料中的“宜于长久”,也可分析出正确答案:C。
(11)腊日
腊是我国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2)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13)国庆节
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例: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解析: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故选:B
五、科举考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5)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看教材必修三 朱熹),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例1: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
答案: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故选D
例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 )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法律
答案: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故选 A
例3:“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 举人 进士 B.状元 榜眼 探花
C.解元 会元 状元 D.乡试 会试 殿试
五、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例: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三纲五常”,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C
六、【三字经】、【百家姓】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例:《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 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解析:题干中的“阉乱后,寇内讧”是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导致农民起义。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是指“倭寇”,D解读不正确。故选:D
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例: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当时赵姓最尊贵,因而被排在第一位。故选:C
七、【国旗】
例: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权几经变化,其中所使用的国旗也发生了变化。下列属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使用的国旗是( )
解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五色旗作为国旗。故选:B
八、【届•任•位】
美国总统的届、任、位各自含义不同。据美国宪法,总统选举四年一次。四年为一届。如果总统任内死亡或因故去职,未能满任,另由他人接任,则继任总统和前总统属同一届总统。例如,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林顿•约翰逊接任,他们二人均为第44届总统。总统的“任”是就他的任职而言的。一个人如连续担任几届总统,仍被认为是一任。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属于这种情况,他1933年至1945年连任4届总统。但一个人如先后担任几届总统,而不属于连选连任,那么当选几次就算几任。格罗弗•克利失兰1885年至1889年和1893年至1897年两度入主白宫,因此算作两任。“位”是指担任过总统的人数。美国自1789年开始举行总统选举至今,已先后有42人担任过总统职务。2008年11月4日,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他将于2009年1月正式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56届、第44任和第43位总统。
例1: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被美国人民誉为“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第一人”。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最主要贡献是
A.担任大陆军总司令
B.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C.起草《独立宣言》
D.当选美国总统,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解析:关键词是“独立战争”“最主要贡献”。领导美国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是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最主要贡献。A、C从属于 B。题干时间是“独立战争中”,D是独立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故选:B
例2:20世纪30年代,美国第32任总统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这位美国总统是 A.胡佛 B.杜鲁门 C.罗斯福 D.里根
解析:由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材料内容可知,当时罗斯福正在推行新政,以应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故选:C
九、【瓷器知识考查赏析】
瓷器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几年高考对瓷器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了解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粉彩瓷器的相关知识;区别青瓷与必色瓷、青花瓷与彩瓷;理解唐三彩对后代彩瓷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从近年高考情况来看,对瓷器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解析】我国唐代就已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青花瓷在元朝时期才出现,所以A不对。青花瓷器,釉下青花,发色稳定,而且蓝色淡雅,所以青花的纹饰一般都是一些历史典故的画、诗,B项的说法吻合青花瓷的特点。青花的出现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所以C也是对的;元以后,出现大量的外销瓷,以明清为盛,D项的说法也正确。所以答案为A项。
例2.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瓷、粉彩瓷器。据此判断这起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判断这几种瓷器再现于何时,关键是能判定最晚出现的是哪种瓷器,白瓷和青瓷在南北朝时期已大量出现,而粉彩瓷器则始现于康熙晚年。所以此沉船的时间最早是清朝,答案应该为D项。
例3、有个时期台湾与之间的物资流通关系是:将台湾生产的稻米、运至大陆贩卖,并将日本、欧洲运至台湾的白银转至大陆,购入丝绸、瓷器后、再转售到日本、欧洲各地。这最可能是哪个时期的贸易情况( )
A、荷兰殖民时期 B、嘉靖年间 C、清初雍乾时期 D、甲午战争之后
【解析】从贸易网络来看,涵盖台湾、大陆、日本、欧洲。从贸易商品来看,包括稻米、丝绸、瓷器,结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台湾的占领,这贸易状况不可能出现于嘉靖年间、清初雍乾时期、甲午战争之后,只可能是17世纪的荷兰殖民时期。因此答案为A项。
五、避讳方法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改字法: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如:
①《汉书》“邦”→“国” 。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②《太素》 “太渊穴”→ “太泉穴”。为避唐高祖李渊讳。
2、空字: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如:
陶弘景→陶景 《新修本草》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
3、缺笔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
例1: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例2: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解析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故选:A
(四)度量衡
中国很早就有度量衡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以后为历代社会所沿用。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度指长度。量指容量。衡指重量。
1、度 基本单位是尺。
常用的“五度”:引、丈、尺、寸、分。(《汉书?律历志》)
进制: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其他古单位:仞、寻(均等于8尺)。厘(1/10分)、毫(1/10厘)、丝(1/10毫,宋前作秒)、忽(1/10丝)。
2、量 基本单位是升。
常用的“五量”:斛、斗、升、合、龠。(《汉书?律历志》)
进制: 1斛=10斗(宋后改为5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其他古单位:
石,本为重量单位,120斤,秦汉后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1石=1斛)。
勺(1/10合),撮(1/10勺)。
注:斛(h胡),合(gě葛), 龠(yu月),石(
dn旦)
3、衡 基本单位是斤。
常用的“五权”:石、钧、斤、两、铢。(《汉书?律历志》)
进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宋代以后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其进制: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
其他古单位:圭、絫(lěi垒),均为1/10铢。粟、黍,(shǔ暑)均为1/100铢。宋以前的“分”为1/4两,即2.5钱。镒(y益)为20两。锱(zī资)为6铢。
注:石,古均读为sh,今作重量单位仍读sh ,作容量单位读dn。
(五)地理方位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已考)
例:(2008年全国文综卷I,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5、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6、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7、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8、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9、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10、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11、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12、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13、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4、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5、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16、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查查朝代)
北京:蓟城、燕都、燕京、神京、大都、北平、顺天府。(查查朝代)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查查朝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例1:在学史过程中,经常碰到“关东”、“关中”、“西洋”等一些历史地理概念。下列选项中属同一历史地理概念的是( )
①《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②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③《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故选:A
例2:下列诗文中含有“天下”、“全国”之意的是( )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②《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③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例3: 南京在历史上其称谓变化频繁。下列诗文中含有“南京”别称的是( )
①《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②《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 ③《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4:“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解析:楚河汉界”是指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故选:B
(七)文史典籍 1、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例1: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凭借半部书就能治理天下,他说的是哪部书?
A、《春秋》 B、《大学》 C、《论语》 D、《道德经》
例2:《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 ) A、忠义 B、孝悌
例3: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2、风骚
(结合教材必修)《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3、四书五经(结合教材必修三朱熹)
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是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六经” 也称“六艺”,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5、《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6、《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7、《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9、《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例1:《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以下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
A.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B.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C.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解析:《资治通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属于编年体通史,不是断代史。故选:A
例2:【资治通鉴】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以下对【资治通鉴】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 B.经过皇帝钦定,为正史之作
C.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 D.取材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都非常翔实
10、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例1:“二十四史”从哪本史书开始,到哪部史书结束?( )
A、《史记》到《明史》 B、《汉书》到《元史》
A、《史记》到《明史》 B、《汉书》到《元史》
例2: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代表。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都是纪传体史书 B.都是断代史史书
C.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D.都是官修史书
11、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例: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八、图书的分类
1、 经史子集分类方法
●经:包括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专门研究经类的学问,成为经学。
●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包括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包括历代作家个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例1: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例2:“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古代图书严格按照此种分类法编撰的是
A.“四书五经”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2、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3、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曾经热播,使纪晓岚(即纪昀)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纪晓岚在我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四库全书》)是( )
A.著述了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B.编撰了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C.主持编篡了一部庞大的类书 D.主持编篡了一部最大的丛书
(九)阴阳五行学说(已考)
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1.相生规律: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3.“五行制化”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延伸】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例: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 A 、杏月 B 、桃月
C 、榴月 D 、荷月
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
解析:古琴最初的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当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将士的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3、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古代雅典人也崇尚艺术,甚至为公民观看演出提供津贴。反映了两国
A.公民都喜爱艺术 B.都注重礼乐教化
C.都注重礼仪 D.都能自由欣赏音乐、歌舞
4、《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奥运会开幕式的“和”文化表现,体现了我们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字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
A.下棋出现平局 B.战事休止 C.人际关系和谐 D.音律和谐
5、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请你为“中世纪”选择最适合的主题
A.创造时代 B.反省时代 C.信仰时代
D.求知时代
6、甲骨文的“年”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该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7、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依据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楼兰国因丝绸之路而兴盛,也由丝绸之路而衰亡
B.民族战争是楼兰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C.楼兰国曾经与汉朝兵戎相见
D.在西域都护的保护下,楼兰国曾称雄一时
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在当时是一种
A.职业 B.官职 C.政治思想 D.谥号
9、从姓氏的演变看,下列姓氏中较古老的应是
A.赵 B.姬 C.元 D.吴
10、“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 )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评论
发表评论